迎接二孩不應(yīng)忽略大孩的心理變化

思而思學(xué)網(wǎng)

 當前,隨著我國“全面二孩”政策實施,很多家庭既欣喜又糾結(jié)。養(yǎng)育“二孩”,可以使獨生子女更好地學(xué)會分享、謙讓,增強孩子的責任感與愛心,還能提高孩子主動交流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。養(yǎng)育“二孩”必然要面臨各種養(yǎng)育、經(jīng)濟壓力。但“大孩”的心理感受也同樣不應(yīng)被忽視。家中新添個小弟弟或小妹妹,是否征求過“大孩”的意見?孩子的心理能否接受?家長如果沒能做好溝通和引導(dǎo),可能會導(dǎo)致孩子出現(xiàn)心理問題,甚至可能影響親子關(guān)系。

對于準爸爸媽媽來說,想要“二孩”,身心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。

首先是身體上的準備。經(jīng)過一次孕育和撫養(yǎng),母親的身體無可避免地會受到“損耗”,尤其是養(yǎng)育孩子,即便是有人幫忙,大多數(shù)母親在孩子兩歲之前可能都睡不好一個完整覺。尤其對于一些“70后”的父母來說,年齡超過35歲,一邊要孕育“二孩”,一邊還要照顧大孩子,對身體的承受能力是一個很大的考驗。

其次是心理上的準備。要“二孩”,在協(xié)調(diào)工作與家庭的同時,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是——“誰來帶孩子?”“70后”一代人的父母大多都六七十歲了,再幫忙帶一個孫輩,心有余而力不足。而且,在很大程度上,帶孩子的人決定了孩子的性格成長,因此,不應(yīng)過度依賴年老的父母和很難穩(wěn)定下來的保姆。即便父母能幫忙、也有適合而穩(wěn)定的保姆,父母也不能缺席。年幼的孩子需要父母有足夠的時間陪伴。研究表明,三歲之前的依戀期,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建立和對世界的探索能力。所以需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就是——“你是否有時間陪伴孩子?”

即使各方面都準備好,還要面對一個,也可能是最復(fù)雜的問題,就是怎么處理“大孩”對父母要“二孩”的反應(yīng)?該不該對“大孩”說?怎么說、何時說?

父母一定要知道,“大孩”是家庭的重要一分子。作為家庭成員,就應(yīng)該得到尊重。父母要在作出決定后,第一時間向孩子解釋清楚“爸爸媽媽為什么會想再要一個孩子”。當然,要用他能聽懂、能接受的方式和語言,并且要讓“大孩”充分感受到,有了小弟弟或小妹妹后,他在父母眼中仍是獨一無二的,對他的愛不會有絲毫減少。

生活中,很多家庭都反映,老大對老二的到來出現(xiàn)不良情緒,甚至極其抵觸。其實,這種情況很正常,沒必要過分擔心。

對于“大孩”來說,“二孩”的到來,肯定會對其生活產(chǎn)生影響。有的“大孩”在一開始,特別不喜歡那個分走父母注意力的“小毛頭”,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表現(xiàn)。任何人在接受新事物時,都需要有一個過程,大多數(shù)孩子都會安然度過這個不適應(yīng)期。其間出現(xiàn)一些小小的不情愿或者反抗等情緒,只要在正常范圍內(nèi),父母都要理解、容忍。

當然,也有一些孩子會出現(xiàn)特別大的反應(yīng),對弟弟或妹妹非常厭惡,說狠話甚至作出一些欺負、傷害弟弟、妹妹的舉動,這個時候,父母一定要反思家庭的教育情況以及親子間的溝通方式。比如是否有良好的家庭氣氛,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沒有權(quán)威感。

家長尤其忌諱“逗大孩”。有些人出于好玩的心理,跟“大孩”開一些與“二孩”有關(guān)的玩笑,例如“你不聽話,以后我就不喜歡你”“只喜歡弟弟、妹妹不喜歡你了”等。殊不知,此時的孩子心理本身就比較敏感,而這樣的玩笑話,會讓他們加深抵觸情緒,甚至產(chǎn)生被拋棄的感覺。因此,家長一定要堅定地告訴“大孩”,有了弟弟妹妹,你會收獲更多的愛,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爸爸媽媽,今后又多了一個人來愛你、保護你、陪伴你。也可以讓老大一起,為即將到來的弟弟或妹妹準備衣物用品、取名字等。

還有很多人會問,從心理學(xué)的角度看,究竟在“大孩”幾歲時再要“二孩”更合適?

一般來說,大孩子3歲前,是要“二孩”的最佳時間。這是因為“大孩”此時還沒有完全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。從父母的角度講,因為兩個孩子年齡差距不大,父母相對年輕,也能減少一些高齡生育風(fēng)險。

此外,建議已有“二孩”的家庭,對“大孩”的愛要更多一點。這既符合孩子成長階段的需求,也是處理孩子關(guān)系的一種技巧?偠灾,孩子需要家長的愛,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。只有在感受到父母充分的愛的前提下,“大孩”才會盡快接納家庭新成員。

延伸閱讀

  “大孩”突然變“小”可能是退行行為作祟

有些“大孩”在有了弟弟妹妹后,會出現(xiàn)一些退行行為。所謂退行,就是作出一些不符合實際年齡的行為,感覺孩子又變“小”了。如霸占住媽媽的懷抱,不讓其給小寶寶喂奶;以前早就能自己做的事,如穿衣、脫鞋、刷牙、洗臉等,有了弟弟妹妹后反而做不了,非要媽媽爸爸幫忙;甚至有些孩子居然再次尿床。

其實,這是“大孩”的一種轉(zhuǎn)移方式,也就是將焦慮采用一種與心理的個體年齡不相稱的、未開化的、不成熟的行為樣式表現(xiàn)出來。此時,父母若責備、嚇唬他們,就會使其產(chǎn)生更多厭惡心理,為今后帶來更多麻煩。父母一定要對他們的行為表示理解,耐心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情緒。通過合理引導(dǎo),讓他們把心里話說出來,把消極情緒表達出來,之后再給予撫慰和疏導(dǎo),從而逐漸淡化排斥心理。

熱門推薦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