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節(jié)有什么故事【匯總】

思而思學網

關于清明節(jié)的故事1

清明節(jié)的起源,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“基祭”之補,后來民間亦仿效,于此日祭祖掃墓,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個固定的風俗。

要談清明節(jié),需從一個現在已失傳的節(jié)日??寒食節(jié)說起。

春秋時晉國內亂,諸子爭奪王位,公子重耳被趕出晉國,在外避難。先鋒營首領介子推等大臣跟隨重耳忠心耿耿,在國外流亡19年。最困苦的情況下,重耳流亡到衛(wèi)國,饑不能行,眾臣采野菜煮食,重耳不能下咽。忠臣介子推偷偷地進山溝里,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塊,同野菜煮成湯送給重耳,重耳接過來狼吞虎咽吃個精光,這才問從哪來的肉菜湯,旁邊的大臣告訴是子推從大腿割下來的,重耳聽了感動的淚如雨下。

晉文公歸國為君侯,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,介子推不愿夸功爭寵,攜老母隱居于綿山,后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,介子推不愿為官。躲避山里,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,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,結果,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。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,于是晉文公下令: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,要吃冷食,稱為寒食節(jié)。之后,隨著歷史車輪的滾動,寒食節(jié)終于推而廣之,擴展到全國各地,在歲時節(jié)日的演變過程中,寒食靜靜地融入了清明,寒食滋潤了清明,清明由一個節(jié)氣上升為最為人們所重視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之一。

關于清明節(jié)的故事2

屈原,字原,名平,戰(zhàn)國時期的楚國人。它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,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政治家。

他生于公元前340年,那是一個戰(zhàn)亂頻發(fā)的年代。當時中國已由春秋時代的十二個諸侯,兼并形成齊、楚、燕、趙、韓、魏、秦七國爭霸的局面。

屈原面對齊國尖銳的爭斗形式,高瞻遠矚地向楚王提出了對外聯齊抗秦、對內勵志革新的奏議,以期由楚國完成統(tǒng)一中國的大業(yè)。因此,他一度很受楚懷王的信任,被委以“左徒”的顯要職務,參與國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。

但是楚王左右的令尹子椒、上官大夫靳尚和南后鄭袖等近臣、貴族,十分嫉恨屈原,反對他的主張。

他們在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下,陷害屈原謀反作亂,離間他和楚王的關系,后來,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,廢棄了原來曾實施的屈原的正確主張。最后,楚懷王被誘騙,囚死在秦國。

懷王的兒子頃襄王繼位后更加昏庸,楚國急劇地沒落衰敗了。

屈原被放逐到遠離朝廷的汨羅江邊。屈原眼看祖國山河破碎,百姓流離失所,他憂思萬端,寫下了萬古不朽的長篇抒情詩《離騷》。

頃襄王二十一年(公園前278年),秦國大將白起,率兵攻破楚都城郢。這時,屈原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了,度過了二十多年的流浪生活,他對出國的前途已感到絕望,就在一年陰歷五月初五的黎明,他懷抱一塊大石頭,跳進了滔滔的汨羅江中。

屈原投江的消息傳出去后,楚國的百姓十分悲痛,男女老幼,紛紛劃船,從四面八方趕來打撈屈原的尸體。

婦人們擔心大魚和蛟龍會吃掉屈原的尸體,就把糯米包在竹里蒸熟,投到江里,免得他們傷害慷慨捐軀的詩人。

從此以后,人們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位端午節(jié),每逢這一天,家家戶戶吃粽子,河溪之上劃龍船,以此來表達對屈原的懷念和崇敬。這個風俗后來還傳到了朝鮮、日本、越南和馬蘭西亞。

熱愛祖國、熱愛人民,向往光明和進步的詩人屈原,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。

關于清明節(jié)的故事3

據悉清明節(jié)的起源,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“墓祭”之禮,后來民間開始爭相效仿,于此日祭祖掃墓,歷代沿襲后成為中華民族一種特定的風俗。

據悉,清明節(jié)又叫踏青節(jié),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(jié),也叫做民族掃墓節(jié),祭祖掃墓是清明節(jié)最重要的活動,每年到了清明節(jié),路上的行人絡繹不絕,交通現象非常的擁堵。

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清明節(jié)傳說相傳在春秋戰(zhàn)國時代,有一位太子為了躲避禍害,在人間流亡,其他的臣子看太子落難,都紛紛離去,只剩下少部分臣子追隨,而介子推就是其中的一個,太子在躲難期間餓昏了過去,介子推為了救太子,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,用火烤熟了就送給他吃了。十九年后,太子安全回國,做了君主。

太子做了君主后,重賞了他流亡的功臣,就忘了介子推,有人勸介子推面君討賞,他最鄙視這種人,他打好行裝,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。

重耳聽說后,就想把介子推從山上拉下來,可山上樹木太多,不好走,重耳就想用煙把他熏下來,結果介子推死了,還留下了一x書是:“割肉奉君盡丹心,但愿主公長清明!彼赃@天就是清明節(jié)。

熱門推薦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