咸寧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

思而思學網

咸寧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為李邕、馮京、方瓊、汪宗伊、孟養(yǎng)浩、米應生、鐘人杰、雷以諴、漆昌元、趙世當、汪子霞、鄒進開、徐敬之、葉金波、錢亦石、何功偉、石瑛、聶洪鈞、黃菊媽、趙國泰、錢瑛、王世杰、梅盛偉、郝詒純,具體名單見下文。

一、咸寧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

李邕

李邕(678—747),字泰和。唐代官員、書法家。20歲前隨父李善居于咸安區(qū)大幕鄉(xiāng)桃花尖村修靜寺。李邕其“文章、書翰、辭辯、正直、義烈、英邁”時人稱翰林“六絕”。少年即成名,曾任北海太守等職故人稱“李北!。在諫官任上,不畏權貴,仗義執(zhí)言,恪盡職守;在地方任上,興利除害,重義愛民,頗有政聲。但由其性格耿介,屢遭貶謫外放,唐天寶六年,被權奸李林甫杖斃于北海獄中。李邕能詩善文,尤長于碑頌,工書法,尤擅行楷,前后自撰、自書并自刻《麓山寺碑》等800通。

馮京

馮京(1021—1094),字當世,咸安區(qū)永安南門外人。北宋大臣。先后求學于東岳廟、潛山寺等處。在州試、會試和殿試中“三元及第”,人稱“馮三元”。初娶三司鹽鐵判官王絲之女,王氏卒,繼娶宰相、韓國公富弼的長、次二女為繼室、再繼室,留下“兩娶宰相女,三魁天下儒”的佳話。馮京官至樞密使、參知政事。為政整肅吏治,安撫百姓;為帥號令肅然,常若寇至。

方瓊

方瓊(1068—1126),字益庵,通城縣塘湖人。北宋末年將軍。元祐六年進士,官至兵部尚書。其父方琳官至戶部尚書,其子方迪官至禮部尚書,是宋代有名的“祖孫三尚書”。1125年金人入侵,過黃河進犯汴京,方瓊奉詔勤王,官授鎮(zhèn)夷將軍,與同鄉(xiāng)徐福募義勇,共赴國難;北宋靖康元年,京都危急,方瓊率軍奮勇御金,壯烈犧牲,奉敇歸葬通城縣城象形山。

汪宗伊

汪宗伊(1510-1586),字子衡,崇陽縣大路人。明代官員。出生于書香官宦世家,嘉靖十七年進士。知浮梁(今江西修水)縣政績顯著,朝廷將其內召任兵部主政郎中,嚴嵩、嚴世蕃父子誘惑拉攏他,均屢遭拒絕。因堅定的支持楊繼盛等事件而罷免在家鄉(xiāng)17年。明穆宗隆慶四年后,出任南京吏部郎中、大理寺卿、南京右部御史。后來,神宗皇帝為了整頓倉場積弊,任命他出任戶部尚書總督倉場,厘正倉場、漕船積弊,倉場管理日臻完善。萬歷八年(1580)五月,升任南京吏部尚書,當年九月其子去世加上年歲已大,告老歸鄉(xiāng)。歸老故里熱心家鄉(xiāng)建設,捐資修建下津橋。去世后復追謚恭惠、資政大夫。

孟養(yǎng)浩

孟養(yǎng)浩(1559—1621),咸安區(qū)賀勝橋鎮(zhèn)人。明代大臣。因曾任南京操江提督,人稱孟操江。少時即蜚聲文壇,21歲中進士。因諫諍朝廷建儲論爭被削職為民。1620年被重新起用任太常寺少卿、南京操江提督、都察院右僉都御史。1621年,倭寇頻入侵沿海地區(qū),帶病處理政務和備戰(zhàn),日無一刻之閑,因憂勞過度去世。熹宗念其居官廉潔,直諫有聲,謚“忠定”,建坊旌表,崇祀鄉(xiāng)賢祠。

米應生

米應生(1780—1832),藝名喜官,崇陽縣大白麻石米家人。清代著名演員。幼時為謀生計入徽戲班學藝,擅長生角。嘉慶年入北京優(yōu)部春臺班,為臺柱20年;他與漢劇演員龍德云、童德善等融合徽漢二劇為京劇,米為創(chuàng)始人之一;程長庚其關羽戲亦宗米;積勞成疾回故里設科授徒;1832年病故。

鐘人杰

鐘人杰(1803-1842),又名鐘九,崇陽縣白霓橋人。清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臘月初十,會同邑人汪敦族、陳寶銘等發(fā)動抗漕賦,反清廷起義。鐘自稱勤王,豎都督大元帥旗,其勢磅礴,震驚清廷。清道光二十二年(1842)正月二十日,起義遭清廷鎮(zhèn)壓。四月二十八日,鐘等就義于北京。時稱《鐘九鬧漕》。

雷以諴

雷以諴(1795—1884),咸安區(qū)桂花鎮(zhèn)人。清代官員、厘金制創(chuàng)始人。曾任刑部主事,在查處庫銀被盜案中被稱為“英斷”;他諫阻開放福州口岸、建議提高進出口關稅都獲采納;咸豐三年,為江北大營軍務幫辦,時“度支萬分窘迫,軍餉無款可籌”,采納幕僚建議勸助軍餉,仿古抑末之法,在商賈中視其盈利厚薄收“厘捐”,歲得錢數(shù)千萬緡,為厘金制之始并成定制;后為刑部右侍郎!靶劣险儭焙,因故遭謗休致還鄉(xiāng)。

漆昌元

漆昌元(1904—1927),赤壁市中伙鋪人。鄂南秋收暴動*、革命烈士。初入武漢兩湖師范學校,后入武昌醫(yī)科大學;1924年轉為中共黨員;漆昌元常說:“當醫(yī)生,只能醫(yī)治少數(shù)人疾病,做革命家能醫(yī)治整個社會的疾病!眹顸h蒲圻縣第一次代表大會他以省黨部特派員身份作指導。1926年發(fā)動鐵路沿線工人、農民支援北伐軍,組織學生成立“敢死隊”;1927年鄂南秋收暴動任農民軍第1路軍司令,9月8日晚,組織農民300余人在中伙鋪車站攔截國民黨軍押運的火車,打響鄂南秋暴第一槍,隨后到新店做縣人民自衛(wèi)團團長劉步一的工作,不料劉與當?shù)伛v軍勾結,將漆昌元殺害(即“新店事變”)。

趙世當

趙世當(1908—1930),通城縣馬港橋人。中共鄂南早期*、革命烈士。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,1926年7月回通城縣,建立本縣第1個中共支部,宣傳國共合作;任國民黨通城縣執(zhí)行委員會常委、宣傳部長和中共通城縣委書記!4·12”政變后,組織農民自衛(wèi)隊會同平江農民自衛(wèi)隊擊退夏斗寅部;1928年奉命到粵漢鐵路鄂南段組織工會,任中共蒲圻縣委書記;1929 年成立中共鄂南中心縣委任書記。1930年由于叛徒出賣在漢口被捕后槍殺。

汪子霞

汪子霞(1900-1931),又名汪德盛,蒲圻縣楓橋汪家莊人。1925年參加革命,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曾到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,歷任鄂南赤色游擊隊指揮員、鄂南警衛(wèi)營長、紅軍獨立師師長、紅2師師長、蒲圻縣委委員和蒲圻中心縣委軍事部長等職。1931年8月,因錯誤路線影響,遭殺害,年僅三十一歲。

鄒進開

鄒進開(1903—1931),咸安區(qū)大幕鄉(xiāng)人。中共鄂南早期*、革命烈士。其大哥鄒進高、族兄鄒進怡(中共咸寧縣委書記)跟隨聶洪鈞革命活動對他影響很大;1927年參加鄂南秋收暴動并加入紅5縱隊;1929年留在地方擔任中共咸寧縣委組織部長,他親自給黨員上黨課,吸收優(yōu)秀積極分子入黨;1930年帶領錢定松游擊隊配合紅5縱隊第1支隊,在咸寧城鄉(xiāng)發(fā)動“年關斗爭”,殲滅反動民團10多個及眾多“清鄉(xiāng)”團丁,活捉國民黨縣長,8月,鄒進開代理縣委書記。1931年被誣陷“改組派”在陽新龍港被錯殺。

徐敬之

徐敬之(1897—1933),原名田植銀,赤壁市楓橋人。中共鄂南早期*、革命烈士。1927年率“農民自衛(wèi)團”加入鄂南農軍第一縱隊參加秋收暴動;1929年任中共蒲圻縣委書記,后任鄂南特委委員;1930年,執(zhí)行“配合紅五月暴動”指示,獲得益陽橋伏擊戰(zhàn)、攻打茶庵嶺清鄉(xiāng)隊的勝利,為以后建立“紅軍獨立師”打下基礎;1932年國民黨全面“圍剿”,他帶領縣委機關、后方醫(yī)院傷病員等共300余人轉移。1933年初在江西萬載被當做“改組派”錯殺。

葉金波
    葉金波(1906-1934),字先雄,通山縣通羊鎮(zhèn)人。192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。1926年,任農民自衛(wèi)隊司令。1927年,被選為通山縣委委員和農協(xié)委員,任通山農民秋收暴動委員會副主任,負責軍事指揮。1928年,重建中共通山縣委,葉任書記兼游擊大隊政委。1930年3月,葉當選通山縣蘇維埃政府主席。5月調任鄂東特委委員、軍事部長。后任紅軍獨立第3師政委、紅3師政委、紅17軍副政委兼參謀長。 1934年1月,以"通敵"、"改組派"罪名,被秘密處死。

錢亦石

錢亦石(1889-1938),又名定城,字介磐,別名強行室主,筆名史廬、曙生等,咸寧馬橋錢莊人。辛亥革命首義勝利,他帶頭剪去辮子。1924年4月,經董必武、陳潭秋介紹,加入中國共產黨。后經組織同意,參加國民黨,協(xié)助董必武籌建國民黨臨時黨部,并負責宣傳工作。1925年,錢主持創(chuàng)辦《武漢評論》,撰文號召人民反對軍閥統(tǒng)治。同年7月在國民黨湖北省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省黨部執(zhí)行委員兼宣傳部長。1927年1月,在國民黨湖北省第三次代表大會上,當選為省黨部執(zhí)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兼省黨部中共黨團書記和黨務干部學校校長。 1928年后,黨組織派錢去日本、蘇聯(lián)學習。1930年回國。1932年,受聘為上海法政學院和暨南大學教授,主講《中國外交史》、《現(xiàn)代教育原理》、《近代中國經濟史》、《中國政治史》等課程。他編著的《世界思想家列傳》、《世界發(fā)明家列傳》被列入學生文庫,《財政學綱要》列入《中華百科叢書》。他還主編《新中華》、《世界知識》等雜志,參加《辭!肪幾牍ぷ?谷諔(zhàn)爭爆發(fā)后,錢任第八集團軍戰(zhàn)地服務隊少將隊長。1938年1月29日逝世,終年49 歲。

何功偉

何功偉(1915—1941),咸安區(qū)桂花鎮(zhèn)人。中共革命家、“青年楷!。1935年他率先組織成立武漢中等以上學?谷站葒(lián)合會,游行聲援北平“12·9”學生運動,任總糾察;1936年赴滬化名何彬到上海青年抗日救國服務團任組織部長;1938年任中共武昌區(qū)委書記、湖北省委委員,回咸寧開辟鄂南抗日根據(jù)地,利用學生組織“扶搖社”發(fā)展青年入黨,建立中共柏墩支部,與地下黨接上關系,又成立咸寧中心縣委任書記;1939年后任湘鄂西黨委宣傳部長、代理書記、鄂西特委書記;1941年1月因叛徒出賣被捕,在獄中敵人對他軟硬兼施,多次秘密審訊,均遭其痛斥,11月被秘密殺害。

石 瑛

石瑛(1879-1943),字蘅青,通山縣燕廈鄉(xiāng)人。1904年留學歐洲,學習海軍專業(yè)。次年,結識孫中山。1921年,任臨時大總統(tǒng)秘書。同年,轉為國民黨員,被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。"二次革命"失敗,再赴英國,研修采礦冶金,獲碩士學位。1922年回國,任北京大學教授。次年,任武昌高等師范校長。1924年1月,在國民黨第一次代表會上當選中央執(zhí)行委員。1927年后,歷任上海兵工廠廠長、湖北省建設廳廳長、武漢大學工學院院長、浙江省建設廳廳長、南京市市長、湖北省臨時參議會議長等職。1943年,病逝于重慶歌永山中央醫(yī)院。他的學生將其文稿匯編成《石蘅青先生言論集》。

聶洪鈞

聶洪鈞(1905—1966),咸安區(qū)官埠橋鎮(zhèn)人。中共早期革命家、國家糧食部副部長。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,為湖北省農協(xié)秘書長兼組織部長;1926年任省農協(xié)駐鄂南特派員,回咸寧建立中共咸寧縣特支任書記,北伐汀泗橋、賀勝橋戰(zhàn)役中,率民眾積極配合;1927年鄂南秋收暴動為農民軍總指揮,暴動前奉命赴蘇聯(lián)學習;1929年后曾任中央農委秘書長、江蘇農委秘書長、閩浙贛省委組織部長、*上海局駐陜北代表、西北*等職,率紅15軍主力在嶗山伏擊敵11師獲全勝。1937年任湖南省軍事部長、統(tǒng)戰(zhàn)部長;1945年春到鄂南開辟大幕山革命根據(jù)地,建立湘鄂贛邊區(qū),任邊區(qū)黨委宣傳部長兼行署主任。解放戰(zhàn)爭中調任東北糧食局局長等職。新中國成立后,任湖北省政府第一副主席、中南行政委員會財務副主任,1955年任國家糧食部副部長。

黃菊媽

黃菊媽(1882-1971),女,原名黃菊喜,通城縣黃袍山夜珠窩人。丈夫早逝,黃菊媽將3兒2女共5個兒女一手拉扯成人,從1930年至1937年先后將5個子女送入工農紅軍隊伍。她除忍受心靈的痛苦外,還經常被國民黨軍隊、縣保安隊、土豪劣紳捉去拷問、坐牢,多次死而復生、背井離鄉(xiāng),過著原始人一般的生活歷時13年。解放后,她積極投入土地革命運動,積極動員孫兒參軍。她年愈古稀還帶頭參加集體生產,經常深入學校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(tǒng)教育,多次被評為省、地、縣勞動模范。1959年10月1日,黃菊媽參加了國慶10周年天安門觀禮。

趙國泰

趙國泰(1915—1974),崇陽縣華陂人。開國少將。1934年隨軍長征;抗戰(zhàn)中他先后任晉察冀3分區(qū)大隊政治處副主任、營長兼教導員、支隊長兼政委,他潛入偽軍內部策反某團起義成功,率該部先后參加“百團大戰(zhàn)”等戰(zhàn)役。1945年赴東北,歷任遼寧1分區(qū)副司令員兼鞍山保安司令員、安東保安旅旅長、安東3 分區(qū)司令員等職;在解放沈陽的戰(zhàn)斗中,他主動請戰(zhàn),智取救兵臺;1948年任遼東獨立大隊司令員兼政委、東北軍區(qū)163師師長。1951年赴朝參戰(zhàn)任50軍150師師長、50軍第二副軍長兼參謀長;1955年授少將軍銜;1969 年任旅大警備區(qū)副司令員。

錢 瑛

錢瑛(1903-1973),女,名生桂,號鏡霞,咸寧馬橋力稼莊人。1927年初,加入共青團,5月轉為中共黨員。同年夏,任九江工會組織部干事。后赴廣州參加惲代英領導的兵運。失敗后,去香港找到黨組織。1928年7月,任上海全國總工會秘書處秘書。后去蘇聯(lián)中國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。1931年回國,被派往洪湖革命根據(jù)地,先后擔任蘇區(qū)工會常委、秘書長,中共潛江縣委組織部長和縣委書記等職。1933年初,因叛徒告密,被國民黨逮捕入獄。在獄中,她繼續(xù)堅持革命斗爭。1937年9月出獄,先后擔任中共湖北省委組織部長、代理省委書記,中共鄂中地區(qū)黨委書記,中共川康特委代表、中共西南工作委員會書記、*南方局黨務研究室主任。1945年,當選為中共"七大"代表?箲(zhàn)勝利后,任中共重慶局組織部長、南京局組織部長。 新中國建立后,歷任中共中南局常委、組織部長,中紀委副書記,國務院監(jiān)察部、內務部部長、黨組書記,黨的八屆中央委員和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等職。1973年7月26日在北京辭世。1978年,黨中央為她平反昭雪。

王世杰

王世杰(1891-1981),字雪艇,崇陽縣霓加頭嶺人。1921年,與石瑛受命組建國民黨鄂支部,并任組長。1931年考入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,獲政治經濟學博士,并任倫敦中國留學生同學會會長。1917年入法國巴黎大學研究公法。1920年獲巴黎大學法學博士。同年回國,任北京大學教授。1922年,與李大釗等發(fā)起組織"民權大同盟",又與胡適之等創(chuàng)辦《現(xiàn)代評論》周刊。1927年后,歷任南京國民黨政府法制局長、湖北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、武漢大學校長、南京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長、外交部長、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等職。1949年去臺灣。1970年辭職引退。1981年3月病歿于臺灣榮民醫(yī)院。遺囑墓碑僅書"前國立武漢大學校長王雪艇先生之墓"。

梅盛偉

梅盛偉(1914—2001),通山縣人。解放軍少將。1930年參加紅軍,任紅4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處科長、天全獨立團團長等職,參加長征?箲(zhàn)中曾任129師政治部總務處副處長、直屬供給處政委等職。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任合江軍區(qū)第5支隊副政委、興山警備司令員、合江軍區(qū)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等職。新中國成立后,任沈陽軍區(qū)空軍政治部主任、政委,交通部政治部主任。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。

郝詒純

郝詒純(1920—2001),女,咸安區(qū)浮山辦事處人。古生物學家。1938年考取西南聯(lián)大;1945年獲中國地質學會頒發(fā)的“馬以思女士紀念獎金”。1956年與人合編《古生物學》、《微體古生物學》教材,創(chuàng)辦地層古生物學專業(yè);她與地質科學院合作出版《松遼平原白堊紀—三紀介形蟲化石》、《黃驊凹陷第三紀的巖相古地理及生儲油條件》、《中國地層概論》中的白堊系部分,論文獲國家地礦部獎;1985年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(院士);曾任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等職。

二、咸寧歷史沿革

咸寧市行政建置比較晚,但境內各縣(市、區(qū))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。區(qū)域周為楚地,隸屬南郡,漢屬荊州江夏郡,東漢末屬東吳。漢初置沙羨縣,咸寧、嘉魚、蒲圻屬之;崇陽、通城屬南郡下雋縣。三國時屬吳,吳黃武二年(223年)置蒲圻縣。唐代宗大歷三年(768年)置永安鎮(zhèn),南唐保大十三年(955年)升為永安縣,宋景德四年(1007年)易名咸寧縣。南唐保大十一年(953年)置嘉魚縣。北宋乾德二年(964年)置通山縣。北宋開寶八年(975年)置崇陽縣。北宋熙寧五年(1072年)置通城縣。公元1135年崇陽、通城復并,1145年復析。元代時,咸寧、嘉魚、通城、蒲圻、崇陽屬湖廣行省武昌路,通山隸江淮行省蘄黃道,不久改隸湖廣行省興國路。明、清時期,轄區(qū)均屬武昌府。民國21年(1932年),通山屬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(qū),其他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(qū)。1936年,通山改屬第一行政督察區(qū)。1949—1952年,咸寧、崇陽、通山、通城屬大冶專區(qū);嘉魚、蒲圻屬沔陽專區(qū),1951年改屬大冶專區(qū)。1952年撤銷大冶專區(qū),咸寧、嘉魚、通山、通城、蒲圻、崇陽改屬孝感地區(qū);1959年12月,隸屬武漢市;1961年改屬孝感地區(qū)。1965年6月咸寧專區(qū)成立,轄咸寧、嘉魚、蒲圻、通山、崇陽、通城、陽新、鄂城、武昌9縣。1968年咸寧專區(qū)改稱咸寧地區(qū)。1975年11月和1979年11月,武昌、鄂城分別劃屬武漢市、黃岡地區(qū)。1983年8月,撤銷咸寧縣,設咸寧市,1986年5月,撤銷蒲圻縣,設蒲圻市。1996年12月,陽新改屬黃石市。1998年6月,蒲圻市經國務院批準更名為赤壁市。1998年12月6日,經國務院批準,撤銷咸寧地區(qū)和縣級咸寧市,設立地級咸寧市。咸寧市設立咸安區(qū),以原縣級咸寧市的行政區(qū)域為咸安區(qū)的行政區(qū)域。12月22日,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復,原咸寧地區(qū)的赤壁市由咸寧市代管。

三、咸寧簡介

從中國湖北省省會武漢市南行80公里,就來到風景如畫的鄂南明珠——咸寧市。

咸寧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。出土文物證明,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,這里就有人類生息和繁衍。咸寧稱謂起源于宋真宗景德四年(公元1007年),取《易﹒乾彖》“萬國咸寧”之義,將永安易名咸寧,寓全都安寧之意。

咸寧歷史悠久。夏商為荊楚地,秦屬南郡,漢屬江夏郡,明清屬武昌府。歷史上,著名的赤壁之戰(zhàn)發(fā)生在這里。解放以來,咸寧先后分屬孝感、武漢、大冶專區(qū),1965年設立咸寧地區(qū),1998年底撤地設市,現(xiàn)轄四縣(嘉魚、崇陽、通山、通城)一市(赤壁市)一區(qū)(咸安區(qū))及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(yè)園區(qū)(原咸寧經濟開發(fā)區(qū)),地域面積10033平方公里,全市戶籍人口為303.61萬人,戶籍人口出生2.13萬人、死亡1.43萬人。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61.67萬人,其中,城鎮(zhèn)人口151.90萬人,常住人口城鎮(zhèn)化率58.05%。

咸寧自然資源豐富。這里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,冬冷夏涼,四季分明,光能充足,雨量充沛,是享譽全國的桂花之鄉(xiāng)、楠竹之鄉(xiāng)、苧麻之鄉(xiāng)、茶葉之鄉(xiāng)。全市有桂花品種88個,桂花面積約0.6萬公頃,其中桂花基地0.5萬公頃、桂花苗圃0.1萬公頃,每年產桂花苗2.5億株。全市有百年以上古桂花樹2000余株,占全國古桂數(shù)量的90%以上,另有樹齡50年以上的桂花樹1萬多株。全市已形成茶葉、水果、中藥材、蔬菜等11個特色主導產業(yè),標準化特色產業(yè)基地總面積達到400萬畝。全市茶葉基地面積達到50.54萬畝;蔬菜播種面積157.2萬畝;中藥材基地達到16.7萬畝。主要種植黃精、白芨、七葉一枝花、鉤藤等名貴中藥材,境內的藥姑山更是被譽為“江南天然藥庫”。水果基地面積達到38.88萬畝。蒼山郁翠、沃土藏金,咸寧礦產資源貯量豐富,全市已發(fā)現(xiàn)59個礦種、69個亞礦種,其中:鉭、鈹、稀土砂礦、銻、鉀長石、鈉長石、白云母、鎂白云巖和地熱9種礦產居全省同類儲量之首。

咸寧是一座宜游宜居的生態(tài)休閑旅游城市,享有“中國亞熱帶森林自然資源生態(tài)平衡的典型代表”“全國最適宜人居的200個城市之一”、獲中國人民環(huán)境范例獎、全國最適宜人居城市、中國魅力之城、中國溫泉之城、中國十大最具成長創(chuàng)新型城市、全國第二批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市、湖北省首批低碳經濟試點市、首批全國旅游標準化城市等殊榮。綠色是咸寧的魅力名片,生態(tài)是咸寧的金字招牌。53.01%的森林覆蓋率成就了咸寧“天然氧吧”,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質量保持為優(yōu)。全市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狀況指數(shù)為76.06,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質量等級為優(yōu)。城區(qū)空氣質量優(yōu)良天數(shù)比例為86.0%,比上年提高1.4個百分點。2022年末全市共有群藝館、文化館(站)78個,博物館8個,公共圖書館7個,公共圖書館藏書156.48萬冊。廣播電視臺6座,廣播節(jié)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%,電視節(jié)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.97%。檔案館7個,館藏檔案卷宗1235個,全年利用檔案人次1.20萬人次。全年規(guī)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(yè)企業(yè)營業(yè)收入166.72億元,比上年增長7.2%。

全市共有衛(wèi)生機構1414個,其中,醫(yī)院58家;衛(wèi)生機構人員數(shù)24734人,其中,執(zhí)業(yè)(助理醫(yī)師)7845人,注冊護士9087人;衛(wèi)生機構床位數(shù)18849張,其中,醫(yī)院床位數(shù)13386張;醫(yī)療衛(wèi)生機構診療人數(shù)1309.33萬人次。

全市共有體育場地9152個,全年舉辦各類地市級體育活動70次,參加全國比賽獲得冠軍1項次,亞軍2項次,季軍4項次。

咸寧交通便捷、區(qū)位優(yōu)越明顯。咸寧位居中部崛起“兩縱兩橫”和湖北“兩圈一帶”戰(zhàn)略規(guī)劃的重要區(qū)域,是武漢、長沙、南昌三大省會城市經濟區(qū)的地理中心,東臨贛北,南接瀟湘,西望荊楚,北倚武漢。境內武廣高速鐵路、京廣鐵路、武咸城際鐵路密集交織,京港澳高速、大廣高速、武深高速、咸通高速、蘄嘉高速、杭瑞高速等縱橫交錯,128公里長江黃金水道貫穿全市,嘉魚長江大橋、赤壁長江大橋以及咸寧核電碼頭、赤壁旅游碼頭等八大長江碼頭,使咸寧正形成中部區(qū)域性交通樞紐城市。

全市A級以上旅游景區(qū)45個,2022全年旅游總收333.90億元,比上年增長4.6%。全年接待旅游人數(shù)6718.60萬人次,增長3.5%。

2022年,全市完成生產總值1875.57億元,按不變價計算,比上年增長4.3%。其中,第一產業(yè)249.46億元,增長4.3%;第二產業(yè)739.23億元,增長5.7%;第三產業(yè)886.87億元,增長3.1%,三次產業(yè)結構比為13.3:39.4:47.3。全年人均地區(qū)生產總值71732元,比上年增長5.5%。

咸寧是一片正在開放開發(fā)的熱土。我們熱忱歡迎海內外廣大客商前來咸寧旅游觀光、考察項目、投資興業(yè),我們將以最優(yōu)惠的政策、最優(yōu)越的環(huán)境、最優(yōu)質的服務為客商提供最佳的創(chuàng)業(yè)舞臺,創(chuàng)造良好的發(fā)展商機。

香城泉都,溫馨咸寧歡迎您!

熱門推薦

最新文章